“投資熱”及人才“歸國潮”相繼而來。上述因素為我國 IC 產業市場規模進一步提升、技術自主創新、產品應用領域延展,乃至產業承接創造了條件。相關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如下:
1)新興市場需求帶動產業發展
IC 產業的發展方向、繁榮程度與其下游產業需求緊密相關。本世紀以來,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終端產品市場需求旺盛,產品更新換代不斷加快,這帶動了我國 IC 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未來,隨著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成熟,IC 產品下游應用領域的擴展,我國 IC 設計業整體市場活力將進一步釋放。同時,為應對競爭壓力,定制高性能、低功耗 IC 產品,終端系統廠商或網絡服務商加入 IC 設計業,自建 IC 設計團隊或依托設計服務企業進行產品研發、設計及定制。上述因素為 IC 分析服務及設計服務業務創造了持續的市場需求。
2)產品向自主、安全、可控方向發展
IC 產品應用于經濟社會的眾多產業,是典型的國家戰略性產業;要保證國家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獨立性,IC 產品底層技術架構必須實現自主、安全和可控。目前,計算機、通信設備等電子系統的國產換代基本完成,IC 產品的進口替代趨勢顯現。
近年來,美國對我國部分產業實行 IC 產品出口管制和技術封鎖,凸顯了雙方 IC 產業發展水平的差距。此后,事關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產業中,尤其在國家單位或涉軍項目中,客戶對自主創新形成的核心 IP 和 IC 底層構架的需求迫切。隨著相關產業自給率的提升,產品不斷向安全、可控方向演化,IC 進口替代需求持續旺盛,這將帶動國內 IC 全產業發展。
3)工藝制程向理論極值逼近
在 IC 產品制造過程中,需多道工序、多種工藝相互配合,如掩模版制備、圖形轉換、薄膜制備、摻雜、封裝、測試等。隨著材料、設備及生產的工藝提升,成熟產線上 IC 工藝制程已達 7 納米,且不斷朝理論最小值方向演進。長期以來,工藝制程的不斷縮小,是 IC 產業及制造技術發展的標志。在該過程中,器件微觀結構對產品計算速度、可靠性、功耗、抗干擾能力等的影響越來越大。
近年來,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了大批鼓勵性、支持性政策法規,投入了大量社會資源,為整個產業的升級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相關政策性文件的推出,從發展戰略及路徑、資金儲備、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地方專項扶持等多方面,進一步明確了集成電路產業集中、技術進步和市場發展的方向。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我國制度環境不斷完善、社會維權意識普遍提高,圍繞 IC 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將持續增強,從而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2)面臨的挑戰
1)融資渠道單一
IC 產業普遍投資周期長、研發投入大。在市場競爭中,為保持技術優勢和競爭力,需長期、持續在研發等方面進行資金投入。目前,業內企業主要資金來源于股東投入,融資渠道普遍較為單一。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 IC 產業發展。
2)高端人才緊缺
IC 產業下轄各行業多為技術密集型行業,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儲備、研發能力和項目管理執行經驗有較高要求。近年來,我國對 IC 產業給予了政策上的鼓勵和支持。但由于產業整體起步較晚,前沿技術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業內仍緊缺高端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