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218002
139-1170-2652
公司客服:010-89218002
杜經理:13911702652(微信同號)
張老師:18610339331
建筑減隔震技術預計被應用于更多建筑項目中,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1、建筑減隔震行業概況
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發育,板塊運動活躍。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粗略估算,我國 8 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區,即地震高烈度區,約占國土面積的21%,其中,地震高烈度區有 64 個百萬人口以上規模的大城市,累計建成面積 16.4 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達 2.5 億人,GDP 達 20 萬億元,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地震災害的潛在威脅。目前,城市空間組織緊湊,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考慮、防控尚不到位。相較于國外,我國減隔震技術起步較晚,因此我國研發和應用建筑減隔震具有重要的意義及現實需求。
2、建筑減隔震行業競爭格局
建筑減隔震行業區域化競爭特點較為突出,行業參與者主要有震安科技、時代新材、無錫圣豐、蘇州海德、衡水震泰、上海路博、道爾道科、上海藍科等企業。建筑減隔震行業的需求客戶、應用范圍、偏好產品、原材料來源、設計資源呈現一定的區域性特征,如高烈度地區偏好使用隔震產品,烈度較低的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偏好使用減震產品,因此行業競爭區域性強,競爭企業產品布局呈現一定差異化。
建筑減隔震行業的利潤水平受品牌、產品技術要求、市場競爭情況等方面因素影響,品牌競爭力較高的企業、產品技術要求高的產品擁有較高的毛利水平,激烈的市場競爭會降低總體利潤水平。建筑減隔震行業客戶主要為建設項目的施工方和業主方,由于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起步較晚,客戶往往偏向選擇有項目實施經驗及品牌知名度的企業合作,因此,具有豐富案例經驗及市場認可的企業將具有較高的議價能力。
3、影響建筑減隔震行業市場規模因素
建筑減隔震行業的發展依賴于政府政策及產業政策的扶持與引導。我國自 20 世紀80 年代后期開始逐步進行減隔震技術相關研究工作,自此,建筑減隔震的應用推廣工作逐步推進。
《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落地后,各地減隔震政策持續跟進。云南、山西、四川、上海、河北、安徽、陜西、山東、新疆、北京、浙江、黑龍江、吉林、包頭和天津等省市均已出臺相關政策通知。其中,山東臨沂和新疆對減隔震的強制應用范圍以及各環節和所有相關責任主體提出了細化的管理辦法;內蒙古包頭市要求對 2021 年 9 月 1 日以來進行的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文件及圖審文件進行自查整改,并強調了違反規定可能面臨的處罰措施;四川省住建廳、天津市住建委出臺相關通知及工作方案,明確界定執行范圍,消除政策執行的模糊邊界,落實各方責任,細化落實措施;河北住建廳發布高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包括《建筑工程消能減震技術標準》和《建筑隔震橡膠支座應用技術標準》。河北雄安新區印發《關于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的通知》,要求八大類建筑應當采取減隔震技術,鼓勵其他建筑工程、裝備式建筑使用減隔震技術,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地震安全專項規劃》的落實。受益于 2021 年《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的推出以及各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落地,預計未來新建及改造加固需求將釋放巨量需求空間。
4、建筑減隔震行業技術水平及技術特點
我國抗震技術可分為傳統抗震技術及減隔震技術。傳統抗震技術通過增加鋼筋、混凝土、鋼材等建筑材料的用量來增強建筑結構構件的強度,以實現抵抗地震的效果,經濟性較差、安全性較低。建筑減隔震技術為新一代抗震技術,抗震性能優越,可分為隔震技術與減震技術,根據建筑的種類不同、高度不同、所處的地段不同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減隔震產品。目前,我國仍然以傳統抗震技術作為主要措施。近年來,隨著《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等政策出臺,強制使用建筑減隔震產品的范圍更加廣泛,推動了建筑減隔震技術的發展。建筑減隔震技術預計被應用于更多建筑項目中,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唐山大地震是我國建筑抗震事業發展里程碑的重要節點。1976 年,唐山發生里氏7.8 級大地震,造成 24 萬多人死亡,全市 97%以上的工業及民用建筑被摧毀。唐山是不設防城市,極大地加重了地震災害。之后,我國對原《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TJ 11-74)進行了修訂,總結了唐山地震的宏觀經驗,修改了建筑物設計烈度的確定原則,調整了結構影響系數,并對各類建筑物的抗震抵御措施做了修改和補充。
我國于 20 世紀 90 年代引進減隔震技術,并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中加入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的相關規定。2008 年汶川地震后頒布的《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修訂)》等文件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
此后,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經歷過兩次重大的行業發展,第一次是 2014 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的若干意見(暫行)》,其中明確指出“位于抗震設防烈度 8 度(含 8 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或地震災后重建階段的新建 3 層(含 3 層)以上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人員密集公共建筑,應優先采用減隔震技術進行設計”,并鼓勵“重點設防類、特殊設防類建筑和位于抗震設防烈度 8 度(含 8 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的建筑采用減隔震技術。對抗震安全性或使用功能有較高需求的標準設防類建筑提倡采用減隔震技術”。該《意見》發布后,建筑減隔震技術的應用快速提升。
第二次是我國頒布并于 2021 年 9 月開始實施的《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其中明確規定“位于高烈度設防地區、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新建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應急指揮中心、應急避難場所、廣播電視等建筑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采用隔震減震等技術”、“位于高烈度設防地區、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應急指揮中心、應急避難場所、廣播電視等已經建成的建筑進行抗震加固時,應當經充分論證后采用隔震減震等技術,保證其抗震性能符合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從立法角度規范了減隔震產品在建設工程中的應用,建筑減隔震產品的使用從鼓勵變為剛需,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將享受政策紅利快速發展。
我國建筑減隔震技術發展起步較晚,相較于日本等國家,整體建筑業中減隔震技術的應用水平仍相對較低。當前,受政策指引,減隔震技術在公共建筑的推廣和應用較為廣泛。未來,受強制性政策對市場需求所起到的示范性影響,應用空間將逐漸向民用建筑中拓展,推動減隔震技術的創新融合發展。同時,未來技術將向著混合減隔震體系、超高層建筑減隔震體系方向發展,整體技術水平進一步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5、建筑減隔震行業面臨的機遇
(1)政策推動的機遇
建筑減隔震行業屬于政策驅動型行業,國家政策與產業標準的發布是推動行業發展升級的重要途徑。國令第 744 號《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的發布意味著在國家政策層面上,建筑減隔震由鼓勵性向強制性方向轉變。2021 年 9 月正式實施的《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T51408-2021)對地震作用和結構隔震驗算、隔震支座及隔震構造、抗震墻砌體建筑、既有建筑和歷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設計等多方面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國家政策、產業標準、驗收規范等文件的發布明確了減隔震設計的方法、設計標準、構造措施等,明確了產品性能標準、檢測檢驗方法,驗收規范明確了施工、驗收標準,使行業參與者的經營生產“有據可依”,有利于建筑減隔震行業的規范健康發展和產業升級。隨著國家對抗震防災工作的重視和建筑減隔震技術宣傳普及度的提高,強制政策的實施起到的示范和鼓勵作用,以及行業標準與規范為行業發展提供必要依據,未來行業將充分享受政策紅利,市場前景廣闊。
(2)碳達峰、碳中和的優勢
“2030 碳達峰,2060 碳中和”是我國于 2020 年向世界作出的承諾。根據 2021 年發布的《我國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及《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規劃了“到 2025 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以及 2030 碳達峰的愿景。建筑行業在我國碳排放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 2021 年底發布的《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2021)》顯示,2019 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 50.0 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0%,減排任務繁重。建筑使用減隔震技術后能夠助力節省鋼材水泥用量進而減少碳排放,有望成為建筑業有效減排抓手,助力建筑業上下游提高減排效率。
(3)減隔震技術本身特點優勢的機遇
減隔震技術通過減隔震裝置形成隔震層、耗能裝置來隔離及耗散地震能量,而傳統抗震技術主要通過增加建筑材料,以結構件本身損壞為代價抗震,相較而言,減隔震技術有較強的抗震效果,減震技術可使結構的地震反應降為傳統抗震結構的 20%-30%,隔震技術可使結構的地震反應降為傳統抗震結構的 50%-80%,減隔震技術還可保持上部結構彈性,極大減少了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壞,避免震后困難的修復工作,其有效性已經過國內外市場的驗證。除此之外,高烈度區域為增強建筑抗震效果,往往需要增加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等建筑材料,使用減隔震技術可減少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的用量,降低總建筑安裝成本,具有較強的經濟性。綜上所述,減隔震技術在有效性及經濟性上具有優勢,可一定程度上取代傳統抗震技術,從而擴大市場空間。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咨詢《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同時普華有策咨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咨詢、項目可行性報告、十四五規劃、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服務。
目錄
第一章 建筑減隔震行業相關概述
第一節 建筑減隔震行業定義及分類
一、行業定義
二、行業特性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影響
第二節 建筑減隔震行業特點及模式
一、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特征
二、建筑減隔震行業經營模式
第三節 建筑減隔震行業產業鏈分析
一、產業鏈結構
二、建筑減隔震行業主要上游2017-2022年供給規模分析
三、建筑減隔震行業主要上游2017-2022年價格分析
四、建筑減隔震行業主要上游2023-2029年發展趨勢分析
五、建筑減隔震行業主要下游2017-2022年發展概況分析
六、建筑減隔震行業主要下游2023-2029年發展趨勢分析
第二章 建筑減隔震行業全球發展分析
第一節 全球建筑減隔震市場總體情況分析
一、全球建筑減隔震行業的發展特點
二、全球建筑減隔震市場結構
三、全球建筑減隔震行業市場規模分析
四、全球建筑減隔震行業競爭格局
五、全球建筑減隔震市場區域分布
第二節 全球主要國家(地區)市場分析
一、歐洲
1、歐洲建筑減隔震行業市場規模
2、歐洲建筑減隔震市場結構
3、2023-2029年歐洲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二、北美
1、北美建筑減隔震行業市場規模
2、北美建筑減隔震市場結構
3、2023-2029年北美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三、日韓
1、日韓建筑減隔震行業市場規模
2、日韓建筑減隔震市場結構
3、2023-2029年日韓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四、其他
第三章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中建筑減隔震所屬行業2023-2029年規劃概述
第一節 2017-2022年所屬行業發展回顧
一、2017-2022年所屬行業運行情況
二、2017-2022年所屬行業發展特點
三、2017-2022年所屬行業發展成就
第二節 建筑減隔震行業所屬行業2023-2029年規劃解讀
一、2023-2029年規劃的總體戰略布局
二、2023-2029年規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2023-2029年規劃的主要目標
第四章 2023-2029年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第一節 2023-2029年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第二節 2023-2029年我國經濟面臨的形勢
第三節 2023-2029年我國對外經濟貿易預測
第四節2023-2029年行業技術環境分析
一、行業相關技術
二、行業專利情況
1、中國建筑減隔震專利申請
2、中國建筑減隔震專利公開
3、中國建筑減隔震熱門申請人
4、中國建筑減隔震熱門技術
第五節2023-2029年行業社會環境分析
第五章 普華有策對建筑減隔震行業總體發展狀況
第一節 建筑減隔震行業特性分析
第二節 建筑減隔震產業特征與行業重要性
第三節 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分析
一、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態勢分析
二、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特點分析
三、2023-2029年區域產業布局與產業轉移
第四節 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行業規模情況分析
一、行業單位規模情況分析
二、行業人員規模狀況分析
三、行業資產規模狀況分析
四、行業市場規模狀況分析
第五節 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行業財務能力分析與2023-2029年預測
一、行業盈利能力分析與預測
二、行業償債能力分析與預測
三、行業營運能力分析與預測
四、行業發展能力分析與預測
第六章 POLICY對2023-2029年我國建筑減隔震市場供需形勢分析
第一節 我國建筑減隔震市場供需分析
一、2017-2022年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供給情況
二、2017-2022年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需求情況
1、建筑減隔震行業需求市場
2、建筑減隔震行業客戶結構
3、建筑減隔震行業區域需求結構
三、2017-2022年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供需平衡分析
第二節 建筑減隔震產品市場應用及需求預測
一、建筑減隔震產品應用市場總體需求分析
1、建筑減隔震產品應用市場需求特征
2、建筑減隔震產品應用市場需求總規模
二、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領域需求量預測
1、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領域需求產品功能預測
2、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領域需求產品市場格局預測
第七章 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運行分析
第一節 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一、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階段
二、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總體概況
第二節 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現狀
一、2017-2022年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市場規模
二、2017-2022年我國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分析
三、2017-2022年中國建筑減隔震企業發展分析
第三節 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市場情況分析
一、2017-2022年中國建筑減隔震市場總體概況
二、2017-2022年中國建筑減隔震市場發展分析
第四節 我國建筑減隔震市場價格走勢分析
一、建筑減隔震市場定價機制組成
二、建筑減隔震市場價格影響因素
三、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價格走勢分析
四、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價格走勢預測
第八章 POLICY對中國建筑減隔震市場規模分析
第一節 2017-2022年中國建筑減隔震市場規模分析
第二節 2017-2022年我國建筑減隔震區域結構分析
第三節 2017-2022年中國建筑減隔震區域市場規模
一、2017-2022年東北地區市場規模分析
二、2017-2022年華北地區市場規模分析
三、2017-2022年華東地區市場規模分析
四、2017-2022年華中地區市場規模分析
五、2017-2022年華南地區市場規模分析
六、2017-2022年西部地區市場規模分析
第四節 2023-2029年中國建筑減隔震區域市場前景預測
一、2023-2029年東北地區市場前景預測
二、2023-2029年華北地區市場前景預測
三、2023-2029年華東地區市場前景預測
四、2023-2029年華中地區市場前景預測
五、2023-2029年華南地區市場前景預測
六、2023-2029年西部地區市場前景預測
第九章 普●華●有●策對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分析
第一節 建筑減隔震產業結構分析
一、市場細分充分程度分析
二、下游應用領域需求結構占比
三、領先應用領域的結構分析(所有制結構)
第二節 產業價值鏈條的結構分析及產業鏈條的整體競爭優勢分析
一、產業價值鏈條的構成
二、產業鏈條的競爭優勢與劣勢分析
第十章 建筑減隔震行業競爭力優勢分析
第一節 建筑減隔震行業競爭力優勢分析
一、行業整體競爭力評價
二、行業競爭力評價結果分析
三、競爭優勢評價及構建建議
第二節 中國建筑減隔震行業競爭力剖析
第三節 建筑減隔震行業SWOT分析
一、建筑減隔震行業優勢分析
二、建筑減隔震行業劣勢分析
三、建筑減隔震行業機會分析
四、建筑減隔震行業威脅分析
第十一章 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市場競爭策略分析
第一節 行業總體市場競爭狀況分析
一、建筑減隔震行業競爭結構分析
1、現有企業間競爭
2、潛在進入者分析
3、替代品威脅分析
4、供應商議價能力
5、客戶議價能力
6、競爭結構特點總結
二、建筑減隔震行業企業間競爭格局分析
1、不同規模企業競爭格局
2、不同所有制企業競爭格局
3、不同區域企業競爭格局
三、建筑減隔震行業集中度分析
1、市場集中度分析
2、企業集中度分析
3、區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節 中國建筑減隔震行業競爭格局綜述
一、建筑減隔震行業競爭概況
二、重點企業市場份額占比分析
三、建筑減隔震行業主要企業競爭力分析
1、重點企業資產總計對比分析
2、重點企業從業人員對比分析
3、重點企業營業收入對比分析
4、重點企業利潤總額對比分析
5、重點企業負債總額對比分析
第三節 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一、國內主要建筑減隔震企業動向
二、國內建筑減隔震企業擬在建項目分析
三、我國建筑減隔震市場集中度分析
第四節 建筑減隔震企業競爭策略分析
一、提高建筑減隔震企業競爭力的策略
二、影響建筑減隔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徑
第十二章 普華有策對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形勢分析
第一節 企業五
一、企業概況及建筑減隔震產品介紹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
三、企業主要利潤指標分析
四、2017-2022年主要經營數據指標
五、企業發展戰略規劃
第二節 企業二
第三節 企業三
第四節 企業四
第五節 企業五
第十三章 普●華●有●策對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投資前景展望
第一節 建筑減隔震行業2023-2029年投資機會分析
一、建筑減隔震行業典型項目分析
二、可以投資的建筑減隔震模式
三、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投資機會
第二節 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預測分析
一、產業集中度趨勢分析
二、2023-2029年行業發展趨勢
三、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技術開發方向
四、總體行業2023-2029年整體規劃及預測
第三節 2023-2029年規劃將為建筑減隔震行業找到新的增長點
第十四章 普●華●有●策對 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風險分析
第一節 2017-2022年建筑減隔震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2023-2029年發展預測分析
一、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發展方向分析
二、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規模預測
三、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四、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發展重點
第三節 2023-2029年行業進入壁壘分析
一、技術壁壘分析
二、資金壁壘分析
三、政策壁壘分析
四、其他壁壘分析
第四節 2023-2029年建筑減隔震行業投資風險分析
一、競爭風險分析
二、原材料風險分析
三、人才風險分析
四、技術風險分析
五、其他風險分析
拔打普華有策全國統一客戶服務熱線:01089218002,24小時值班熱線杜經理:13911702652(微信同號),張老師:18610339331
點擊“在線訂購”進行報告訂購,我們的客服人員將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
發送郵件到puhua_policy@126.com;或13911702652@139.com,我們的客服人員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
您可直接下載“訂購協議”,或電話、微信致電我公司工作人員,由我公司工作人員以郵件或微信給您“訂購協議”;掃描件或快遞原件蓋章版
戶名: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開戶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復興路支行 賬號:1121 0301 0400 11817
任何客戶訂購普華有策產品,公司都將出具全額的正規增值稅發票。發票我們將以快遞形式及時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