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218002
139-1170-2652
公司客服:010-89218002
杜經理:13911702652(微信同號)
張老師:18610339331
生態修復行業市場空間大,企業向綜合型生態修復治理方向發展
1、行業發展概況
生態環境治理行業是指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提供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監測等技術和服務的行業。其中,生態修復是生態環境治理行業新興的細分領域,生態修復行業是指通過人工干預,恢復或提升受損生態系統的功能和價值的行業,生態修復需要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中,實現源頭保護、利用節約和破壞修復,保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功能穩定,促進自然資本保值增值。生態修復行業涉及的領域包括土壤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礦山復墾、園林綠化、河湖濕地修復等。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主題。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3 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顯示,2023 年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穩定在315萬平方公里以上,深入推進實施“十三五”以來部署的 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770多萬公頃;2023年中央財政下達獎補資金142億元,提前下達2024年度獎補資金 107 億元。“十三五”以來,在重點區域流域部署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帶動全國累計修復治理面積 32 萬公頃。截至 2023 年年末,我國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政策性金融投入資金累計達 3500 億元。
2023 年,我國新增支持 7 個山水工程,計劃修復面積 55 萬余公頃;新增支持 18 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預計修復面積 2.6 萬公頃。我國指導出臺 28 個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加快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標準體系建設,部署開展全國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抽查檢查工作。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3)》顯示,2022 年,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穩步推進,部署實施了“十四五”第一批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建立完善了綠色勘查標準體系。截至 2022 年底,全國共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 1100 余家。受益于國家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視,生態修復行業發展空間廣闊。
應急管理部、國家礦山安監局發布的《“十四五”礦山安全生產規劃》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礦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落后產能淘汰退出,累計淘汰退出煤礦 5464 處、產能 9.4 億噸,煤礦平均產能達到 100 萬噸/年以上,安全保障能力高的大型煤礦產能占比達到 80%左右。整頓關閉非煤礦山和尾礦庫 1.9 萬余座,全面核清全國尾礦庫基本情況和安全風險狀況,持續推進尾礦庫綜合治理和采空區治理。
2、行業特征
(1)周期性
生態修復行業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行業市場受到政府對于環保及市政建設等領域的固定投資規模波動的影響,因此也與經濟周期的變化緊密相關。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政府的宏觀政策調整會對公司從事的生態修復和城市環境建設領域有一定影響。隨著人民對生態環保的意識和要求逐漸提高,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剛性需求,行業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行業周期性會相對減弱。
(2)季節性
生態修復領域項目施工一般多為露天作業,受季節和氣候影響較大,尤其生態修復業務植物生長規律直接受到季節的限制。一般北方地區冬季受寒冷低溫氣候影響,施工難度較大且植物成活率低,修復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屬于項目實施的淡季。此外一些地區在夏天高溫、雨季及臺風多發期間也會對工程項目產生一定影響。隨著工程技術和裝備水平的日益提高,本行業的季節性特征正在逐步降低。
(3)區域性
我國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上跨越多種氣候類型和地質類型,各地區的環境現狀、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方政府財政能力、對生態環境治理投入的力度都存在差異,也會影響當地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行業的發展。一方面,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的發展程度通常與當地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在經濟發達的地方通常由于工業發展和基建等原因人為造成的環境破壞問題較為嚴重,同時人們的需求層次也越高,因此在生態修復和城市環境建設的需求更大,政府投資規模也相對較大。另一方面,在自然環境脆弱的地區,如我國西部省市等區域,存在較多涉及水土流失、荒漠化、植被覆蓋率低、生態承載能力弱等生態問題,對于生態修復的需求力度也會較大。
3、行業競爭格局
生態修復是生態環境治理行業新興的細分領域。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穩步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災害頻發、海洋自然岸線減少、全球氣候變暖等各類生態問題頻發,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不斷重視,各類利好政策頻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態修復市場容量進一步擴大,帶動了行業內企業的高速發展。
由于生態修復的細分業務領域眾多,行業尚無較為權威官方的規定界定范圍和技術標準,使得行業內企業眾多且類別繁雜。生態修復行業參與者主要分為上市公司、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園林綠化領域競爭比較激烈,而土壤污染治理、荒漠化治理、礦山復墾等領域則還沒有具有顯著龍頭市場地位的公司。國有企業主要承擔政府委托的生態修復項目,具有政策優勢和資金優勢。民營企業主要依靠市場化的方式參與生態修復項目,具有技術優勢和靈活性優勢,但規模較小,資金和人才相對缺乏??蒲性核饕獜氖律鷳B修復的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具有知識產權和專業人才優勢,但與市場需求和實際應用存在一定的脫節。社會組織主要通過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參與生態修復,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公信力優勢,但影響力和持續性較低。企業在生態修復領域的競爭點主要集中在施工工法及工藝、抗性苗木的研發與培育、跨地域復雜環境的施工經驗等方面。目前,大多數公司只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競爭優勢,極少數公司具備生態修復領域全面競爭優勢??傮w來說,我國生態修復領域正處于起步階段,行業尚未出現具有領先地位的領軍企業,行業集中度較低。
未來,隨著市場逐步發展和成熟,生態修復領域新一輪業務整合將會出現,部分綜合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將進一步整合資源、擴大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將逐步提升。
4、行業技術水平及特點
近年來我國生態修復行業快速發展,生態修復技術水平顯著提高,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也大幅提高。目前生態修復行業內從業企業技術水平差異較大,長期耕耘生態修復領域并取得一定技術成果的高新技術企業具有一定技術優勢。生態修復領域具有跨行業實施、多學科融合、技術綜合性強、工藝要求高等特點,其技術門檻相對較高。根據建設內容不同,生態修復覆蓋河流、湖泊、濕地開發修復與保護、工礦區生態治理、基建區邊坡生態修復、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地區生態治理等領域。20 世紀 80 年代,美、日、英等國家進一步加強植被恢復技術的研究和投入,尤其在邊坡恢復工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我國的生態護坡技術應用研究起步較晚,本世紀以前一般多采用撒播草種、穴播或溝播、鋪草皮、片石骨架植草、空心六棱磚植草等比較簡單的護坡方法。后期,我國也引進和借鑒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成功經驗,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根據不同的邊坡類型,我國已建立了多種綜合技術體系,主要分為制成品類、工程措施類和基質噴播類這三大類型。
相比而言,基質噴播類技術具有較多的優點,其施工速度快,植物成活率高,覆蓋效果好。相比于傳統的綠化技術,其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在高硬度裸露坡面、貧瘠的土壤上進行植被恢復。團粒噴播技術更加適應立地條件困難的區域,其制備的人工土壤與基于普通客土噴播技術制備的人工土壤基相比具有穩定性強、有效抵抗強降雨侵蝕及其他自然損傷,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土流失,技術應用后能夠形成喬灌草復合的植物群落。隨著生態修復行業的快速發展,行業技術水平也將不斷創新和提高。未來行業內企業技術將持續發展以適用于更多不同環境的生態修復,并加速成果轉化為生態產品。
5、行業發展趨勢
(1)國家大力支持生態修復領域
2020 年 5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印發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規劃目標:到 2035 年,通過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基本繪就。《規劃》將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重點區域。
(2)生態修復行業市場空間大,企業向綜合型生態修復治理方向發展
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3)》,截至 2023 年末,全國現有探礦權12,173 個,登記面積 263.1 萬平方千米,同比分別增長 10.6%和 10.6%。全年新立探礦權 459 個,同比增長 26.8%。截至 2023 年末,全國現有采礦權 30,514 個,登記面積 33.2 萬平方千米,同比分別下降 1.3%和增長 14.8%。全年新立采礦權 1377 個,同比下降 0.5%。當前我國存量礦產資源眾多,礦產資源的逐步開發也衍生了其后續的修復以及治理需求,這為我國未來礦業生態修復領域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市場空間。
2019-2023 年新立礦業權數量情況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普華有策
(3)推廣先進適用防治技術、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
應急管理部、國家礦山安監局發布的《“十四五”礦山安全生產規劃》(以下簡稱“《安全生產規劃》”)擬定了規劃目標,到“十四五”末,礦山安全法規標準體系更加完備、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更加健全、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更加科學、安全監管監察體制更加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基礎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監管監察效能顯著提升,礦山安全綜合治理效能取得重大進展,事故總量持續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針對采空區治理,《安全生產規劃》提出推廣采用崩落、充填、隔離等治理方法,對高風險采空區開展微震監測和風險評估。推動先進礦山安全生產裝備科研成果的應用,加強礦山安全應用試點示范。深化開展礦山安全生產先進適用技術遴選,引導和推進礦山企業加快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推進礦山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開展重大災害治理技術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大推廣應用瓦斯防治、水害防治、沖擊地壓治理、采空區治理、邊坡防治、防滅火、智能感知、粉塵防治、爆破振動控制、尾礦庫潰壩災害治理、采空區廢石或尾砂高濃度充填、模袋法尾礦筑壩等先進適用技術裝備。
(4)生態地質調查服務于生態保護與修復領域,拓展了生態修復工作新內涵
自然資源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為了指導和規范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推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制定《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指南定義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技術流程一般劃分為工程規劃、工程設計、工程實施、管理維護四個階段。根據生態保護修復的規模范圍、實施期限、自然生態特征、修復條件及難易程度等,可將四個階段合并或簡化。
根據生態修復工程的技術流程,在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需要編制工程規劃與設計,為工程實施提供技術支撐。地質勘查與測繪作為地質調查手段,以生態修復為導向,給生態修復工程設計提供地質環境、巖土參數等相關資料。
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3)》顯示,全國地質勘查投入 1105.0 億元。其中,油氣地勘投入 904.3 億元(含中央財政 5.9 億元、社會資金 898.4 億元),同比增長9.8%;非油氣地勘投入 200.7 億元(含中央財政 46.2 億元、地方財政 85.0 億元、社會資金 69.5 億元),同比增長 7.7%。
2019-2023 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變化情況
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3)》顯示,截至 2023 年末,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共有測繪資質單位 21,008 家,比上年末增加 2,508 家,同比增長 13.6%。其中甲級單位有 2076家、乙級單位 18932 家,同比分別增長 12.1%、13.7%。
2019-2023 年測繪資質單位數量變化情況
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城市環境建設已經從外在的形象整潔美觀等,轉向城市生態功能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的保護、城市生態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等方面。除了為應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政府也加大對城市環境生態的修復力度,越來越多的城市大型綜合生態治理項目隨之出現。在大型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中,涉及的修復場景區域多樣、專業水平要求更高,要求企業能夠有針對性地系統籌劃,定制化地設計整體修復方案。因此,企業不能局限于單個專業的生態修復需求,需要具備綜合性生態修復的解決能力。
(5)行業集中度逐漸提升
生態修復整體行業內集中度較低,小規模企業偏多。隨著生態修復行業的發展,在行業規模迅速增長的同時,行業內優勝劣汰效應逐漸顯現。技術水平、項目經驗和項目承接能力等門檻必然使得部分小企業在競爭中逐漸被市場淘汰,同時也減少行業內依靠價格作為競爭手段的情形,行業也逐漸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具有較強資金規模、技術實力、跨地區經營能力等優勢的企業獲得了較多業務項目,將進一步擴大其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將會逐漸提升。綜上,受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政策支持,且受益于礦業生態修復領域的潛在市場空間,生態修復行業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行業集中度逐漸提升,發展潛力巨大。
6、行業主要壁壘構成
(1)資質壁壘
客戶在選擇環境修復公司時往往根據自身項目特點,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政府部門頒布的標準、規范,設定資質條件和要求。資質申請對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及成果、資產規模、經營業績、人員數量及結構、專業設備等具有嚴格要求,資質等級明確規定了企業可以承接的項目類型及規模。行業資質要求對其他企業進入生態修復行業形成了壁壘。
(2)人才和技術壁壘
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復雜,國家環保標準的不斷提高和環保政策的不斷加強,行業對專業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對環境的生態系統性需求亦越來越高,因此生態修復領域的從業者需要整合環境學、生態學、生物學、水文水利學、植物學、園林學、農學、巖體工程力學、建筑工程學等多個專業,技術難度加大。生態修復項目從發起到落地,需要具備從頂層理念設計、策劃、規劃、專業設計、落地實施到管理運維等多環節一體化實施能力,確保項目的完整性與持續性,因此需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設計能力以及經驗豐富的復合型人才,技術積累和人才培養對新企業的進入構成壁壘。
(3)資金壁壘
生態修復項目往往涉及施工等大作業量的業務環節,使得單個項目合同金額較大,該領域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行業內企業在項目承接、項目實施等各個業務環節上都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對企業資金實力要求較高。因此,資金實力是進入本行業的重要壁壘之一。
(4)項目經驗壁壘
生態修復項目施工具有工期緊張、質量和效果要求嚴格的特點,因此短時間內能否高效地組織和管理項目團隊、按期保質的完成項目施工任務是行業企業運營管理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生態修復項目運營管理尤其是大中型異地項目對跨區域的組織調配能力的提高需要較長時間積累,也是過往項目經驗教訓不斷總結完善提高的過程。新進入本行業的企業由于缺乏項目經驗,難以在短期內具備較強的大中型項目運營管理能力,故難以有序高效開展項目,對新企業的規模化發展形成一定制約。
(5)品牌壁壘
企業運營管理能力、施工技術和質量保障是企業打造優質項目并形成業績積累的基石,而品牌信譽和知名度則是企業過往業績、運營管理、技術和質量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對于行業內企業爭取客戶或項目至關重要。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事業單位,在招標過程中均比較注重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更易于與擁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企業合作。市場新進入者因缺乏品牌知名度以及豐富的精品案例,使其在招投標過程中處于相對劣勢。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咨詢《2024-2030年生態修復行業全景調查及發展前景趨勢預測報告》,同時普華有策咨詢還提供市場專項調研項目、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咨詢、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精特新小巨人認證、市場占有率報告、十五五規劃、項目后評價報告、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認證、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服務。
目錄
第1章:生態修復行業基本介紹
1.1 相關概述
1.1.1 生態修復的定義
1.1.2 生態修復的條件
1.1.3 生態修復的主體
1.1.4 生態修復的目標
1.1.5 生態修復的涵蓋領域
1.1.6 生態修復與園林綠化對比
1.2 生態修復效益分析
1.2.1 生態效益分析
1.2.2 社會效益分析
1.2.3 經濟效益分析
第2章:2022-2024年生態修復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2.1 經濟環境
2.1.1 全球經濟形勢分析
2.1.2 國內宏觀經濟概況
2.1.3 國內固定資產投資
2.1.4 國內宏觀經濟展望
2.2 生態環境
2.2.1 國內環境狀況綜述
2.2.2 自然生態環境狀況分析
2.2.3 土地環境污染狀況分析
2.2.4 大氣環境污染狀況分析
第3章:中國生態修復行業政策實施狀況分析
3.1 中國生態修復行業政策體系
3.1.1 監管體系
3.1.2 相關標準
3.1.3 政策匯總
3.2 中國生態修復行業政策成果
3.2.1 國家層面
3.2.2 地方層面
3.2.3 細分領域
3.3 中國生態修復行業政策解讀
3.4 中國生態修復行業政策問題及對策
3.4.1 生態修復立法存在的問題
3.4.2 國外生態修復政策經驗借鑒
3.4.3 完善我國生態修復立法的建議
3.4.4 構建生態監管制度體系的策略
第4章:2022-2024年生態修復行業產業鏈分析
4.1 生態修復行業上游產業發展分析
4.1.1 苗木產品的分類及概述
4.1.2 苗木種植的政策利好
4.1.3 苗木產業市場需求分析
4.1.4 苗木產業產銷區域分布
4.1.5 苗木種植產業風險分析
4.2 生態修復行業下游產業發展分析
4.2.1 水利建設行業
4.2.2 鐵路建設行業
4.2.3 公路建設行業
4.2.4 礦山開采行業
4.2.5 房地產行業
4.2.6 城市園林綠化行業
第5章:2022-2024年生態修復行業發展分析
5.1 國外生態修復行業發展狀況
5.1.1 國外生態修復法律制度分析
5.1.2 美國生態修復行業分析
5.1.3 澳大利亞生態修復行業分析
5.1.4 德國生態修復行業分析
5.2 中國生態修復行業基本狀況
5.2.1 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5.2.2 生態修復市場主要競爭要素
5.2.3 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
5.3 中國生態修復行業現狀分析
5.3.1 生態修復行業綜述
5.3.2 加大生態修復投入
5.3.3 生態修復行業現狀
5.3.4 生態修復行業特征
5.3.5 生態修復市場規模
5.3.6 生態修復試點城市
5.4 中國生態修復支撐體系建設狀況
5.4.1 建設成效
5.4.2 主要問題
5.4.3 面臨的形勢
5.5 中國生態修復面臨的問題
5.5.1 政策制度問題
5.5.2 修復技術問題
5.5.3 資金投入問題
5.6 中國生態修復發展建議
5.6.1 完善政策監管體系
5.6.2 技術創新及工程實踐
5.6.3 實施多元化融資與產業化經營
第6章:中國生態修復行業技術發展狀況分析
6.1 生態修復相關技術發展現狀
6.1.1 技術發展成果
6.1.2 膜分離技術應用
6.1.3 專利申請概況
6.1.4 專利技術分析
6.1.5 專利申請人分析
6.1.6 技術創新熱點
6.1.7 技術發展問題
6.1.8 技術創新對策
6.1.9 技術發展方向
6.2 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
6.2.1 城市水環境修復技術原理
6.2.2 城市河流水動力調控技術
6.2.3 城市河道底質改善技術
6.2.4 城市河道生態修復技術
6.2.5 城市河水強化處理技術
6.3 河湖水生態修復技術
6.3.1 曝氣復氧技術
6.3.2 植物修復技術
6.3.3 生態浮床技術
6.3.4 生物膜修復技術
6.3.5 固定化微生物修復技術
6.4 礦山生態修復技術
6.4.1 物理修復技術
6.4.2 化學修復技術
6.4.3 生物修復技術
6.4.4 聯合修復技術
6.5 土壤修復技術
6.5.1 常見技術及特點
6.5.2 解吸脫附技術
6.5.3 化學氧化/還原技術
6.5.4 化學淋洗技術
6.5.5 固化/穩定化技術
6.5.6 聯合修復技術
6.6 濕地生態修復技術
6.6.1 濕地保護技術
6.6.2 濕地生態恢復技術
6.6.3 濕地重點攻關技術
6.7 生態修復技術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中的應用
6.7.1 生態修復技術對水土保持的影響
6.7.2 生態修復技術在水土保持的應用
6.7.3 提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水平對策
第7章:2022-2024年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分析
7.1 城市水環境治理狀況分析
7.1.1 水環境污染的危害
7.1.2 城市水環境污染現狀
7.1.3 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
7.1.4 城市水環境治理思路
7.1.5 城市水環境治理方向
7.2 城市小型湖泊生態修復的方式
7.2.1 修復單元劃分
7.2.2 入湖渠道修復方式
7.2.3 入湖口修復方式
7.2.4 湖區修復方式
7.2.5 岸邊帶修復方式
7.2.6 應注意的問題
7.3 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7.3.1 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
7.3.2 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的對策
7.4 “十四五”水環境生態修復分析
第8章:2022-2024年海洋生態修復分析
8.1 海洋生態修復相關概述
8.1.1 海洋生態修復的概念
8.1.2 海洋生態修復的分類
8.1.3 海洋生態修復的意義
8.2 海洋生態修復狀況
8.2.1 紅樹林生態修復
8.2.2 水體污染生態修復
8.2.3 沿海沙灘生態修復
8.2.4 濱海濕地生態修復
8.3 海洋生態修復產業化發展分析
8.3.1 海洋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
8.3.2 海洋生態修復投融資模式
8.3.3 海洋生態修復產業化思路
8.3.4 海洋生態修復產業化建議
8.4 海島生態修復探析
8.4.1 海島生態系統分析
8.4.2 海島生態修復模式
8.4.3 海島生態修復現狀
8.4.4 海島生態修復建議
8.4.5 海島生態修復案例
8.5 海洋生態修復區域發展分析
8.5.1 遼寧海洋生態修復
8.5.2 廣西海洋生態修復
8.5.3 福建海洋生態修復
8.6 “十四五”海洋生態修復相關規劃
8.6.1 海洋生態修復主要目標
8.6.2 修復海洋生態系統
8.6.3 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
8.6.4 健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
第9章:2022-2024年河流生態修復分析
9.1 河流生態修復相關概述
9.1.1 河流生態修復的定義
9.1.2 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
9.1.3 河流生態修復現狀
9.2 城鎮中小河流生態修復設計分析
9.2.1 生態修復設計原則
9.2.2 生態功能設計分析
9.2.3 景觀功能設計分析
9.2.4 親水功能設計分析
9.3 河道生態治理分析
9.3.1 城市河道生態問題
9.3.2 河道生態治理主要模式
9.3.3 河道生態治理途徑分析
9.4 國外河流生態修復案例分析
9.4.1 芝加哥河生態修復
9.4.2 多瑙河生態修復
9.4.3 圣佩德羅河河流修復
9.4.4 清溪川河流生態修復
9.4.5 光州川河流生態修復
9.4.6 加冷河河流生態修復
9.5 國內河流生態修復案例分析:黃河流域河灘地生態修復
9.5.1 相關概念介紹
9.5.2 黃河流域河灘地基本情況
9.5.3 黃河流域河灘地生態修復情況
9.5.4 黃河流域河灘地生態修復案例
9.5.5 黃河流域河灘地生態修復總結
第10章:2022-2024年礦山生態修復分析
10.1 礦山生態修復概述
10.1.1 礦區生態修復的重要性
10.1.2 礦山生態修復研究意義
10.1.3 各國礦山生態修復概述
10.1.4 我國礦山生態修復狀況
10.1.5 各地礦山生態修復規劃
10.2 中國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分析
10.2.1 生態復綠模式
10.2.2 景觀再造模式
10.2.3 建筑用地模式
10.2.4 綜合利用模式
10.2.5 其他模式分析
10.3 中國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分析
10.3.1 生態修復理論
10.3.2 生態修復技術
10.3.3 生態修復效益
10.3.4 生態修復質量
10.3.5 生態修復展望
10.4 中國礦山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分析
10.4.1 可持續發展綜述
10.4.2 生態持續性分析
10.4.3 經濟持續性分析
10.4.4 社會持續性分析
10.4.5 總結分析
10.5 虛擬現實技術下礦山生態修復探析
10.5.1 虛擬現實技術的意義
10.5.2 虛擬現實技術下礦山要素的實現
10.5.3 虛擬現實技術下礦山地形與生態修復
10.5.4 虛擬現實技術下礦山植被的生態修復
10.6 中國礦山生態修復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10.6.1 應注意的問題
10.6.2 面臨的現實難題
10.6.3 行業發展的策略
10.7 中國礦山生態修復投融資模式
第11章:2022-2024年濕地生態修復分析
11.1 相關概述
11.1.1 濕地的內涵
11.1.2 濕地的分類
11.1.3 濕地的價值
11.1.4 濕地的功能
11.2 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狀況
11.2.1 我國濕地保護狀況
11.2.2 濕地保護工程成效
11.2.3 濕地保護工作要求
11.2.4 我國濕地面臨的問題
11.2.5 濕地保護的有效策略
11.3 不同類型濕地生態修復分析
11.3.1 沿海濕地生態修復
11.3.2 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
11.3.3 城市濕地的生態修復
11.3.4 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
11.3.5 濕地生態恢復案例分析
11.4 部分地區濕地生態修復進展
11.4.1 北京市
11.4.2 天津市
11.4.3 河北省
11.4.4 陜西省
11.4.5 安徽省
11.4.6 江蘇省
11.4.7 江西省
11.4.8 海南省
11.4.9 內蒙古
第12章:2022-2024年草原生態修復分析
12.1 中國草原發展現狀分析
12.1.1 草原資源分析
12.1.2 草原植被作用
12.1.3 草原生產力
12.1.4 草原工程效益
12.1.5 草原生物災害
12.1.6 草原生態狀況
12.1.7 生態建設展望
12.2 中國草原修復狀況
12.2.1 草原生態修復意義
12.2.2 草原生態環境現狀
12.2.3 草原生態修復現狀
12.3 部分地區草原生態修復進展
12.3.1 山西省
12.3.2 河北省
12.3.3 四川省
12.3.4 青海省
12.3.5 黑龍江省
12.3.6 內蒙古
12.3.7 云南省
12.3.8 甘肅省
12.3.9 西藏自治區
12.3.10 新疆自治區
12.4 草原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12.4.1 草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
12.4.2 生態治理思路有待改進
12.4.3 生態治理項目存在缺陷
12.4.4 草原承包制面臨的問題
12.4.5 牧區建設尚未發展完備
12.5 草原生態修復對策建議
12.5.1 開展草原生態保護建設
12.5.2 完善草原經營承包激勵機制
12.5.3 增強牧民與畜牧業建設投入
12.5.4 增強草原生態安全憂患意識
12.5.5 積極穩步實施生態移民政策
12.5.6 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保護成果
12.6 中國加強草原保護修復意見
12.6.1 主要目標
12.6.2 工作措施
12.6.3 保障措施
第13章:2022-2024年土壤生態修復分析
13.1 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綜況
13.1.1 土壤修復行業特點分析
13.1.2 土壤修復相對發展階段
13.1.3 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現狀
13.1.4 農村土地整治范圍擴大
13.1.5 土壤修復產業需求延伸
13.2 中國土壤修復專利申請狀況
13.2.1 專利申請數量
13.2.2 專利公開數量
13.2.3 專利受理情況
13.2.4 主要技術領域
13.2.5 區域申請狀況
13.3 土壤修復從業企業發展格局分析
13.3.1 土壤修復企業數量規模
13.3.2 土壤修復市場競爭格局
13.3.3 土壤修復市場主體劃分
13.3.4 土壤修復企業分布特點
13.3.5 土壤修復企業發展關鍵
13.4 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分析
13.4.1 先行區基本介紹
13.4.2 先行區發展成效
13.4.3 先行區發展定位
13.4.4 先行區發展重點
13.4.5 先行區發展動態
13.4.6 先行區發展困境
13.4.7 先行區發展對策
13.5 重點區域土壤修復行業布局
13.5.1 區域特征分布
13.5.2 江浙地區
13.5.3 湘江流域
13.5.4 京津冀地區
13.6 土壤修復市場發展問題
13.6.1 行業認知理解問題
13.6.2 行業標準體系問題
13.6.3 行業技術研發問題
13.6.4 工程實施管理問題
13.6.5 市場商業模式問題
13.7 土壤修復市場發展對策
13.7.1 重視普法宣傳
13.7.2 加快標準體系建設
13.7.3 提升技術裝備和產業化水平
13.7.4 加快市場規范化管理
13.7.5 嚴格環境監督執法
13.8 我國土壤污染修復成功案例分析
13.8.1 上海世博會規劃區
13.8.2 首鋼二通園區
13.8.3 北京焦化廠
13.8.4 杭州慶豐農化廠區
13.9 中國土壤修復項目投資分析
13.9.1 投資回報對比
13.9.2 投資帶動效應
13.9.3 咨詢類項目情況
13.9.4 工程類項目情況
13.9.5 重點修復工程項目
第14章:2022-2024年其他生態修復細分領域分析
14.1 林業生態修復
14.1.1 林業生態修復意義
14.1.2 林業生態建設成果
14.1.3 林業發展生態問題
14.1.4 林業生態修復對策
14.2 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
14.2.1 垃圾填埋方法分類
14.2.2 垃圾填埋場的生態環境問題
14.2.3 垃圾填埋場的生態修復對策
14.2.4 歐美治理案例對照分析
14.3 高速公路生態修復
14.3.1 高速公路生態影響域
14.3.2 高速公路邊坡生態修復分析
14.3.3 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生態修復
14.3.4 高速公路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
14.3.5 高速公路生態影響域修復對策
14.4 沙漠化生態修復
14.4.1 荒漠化治理成就
14.4.2 土地沙漠化現狀
14.4.3 沙漠化成因機制
14.4.4 沙漠化治理措施
14.4.5 土地沙化修復案例
第15章:中國生態修復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
15.1 企業A
15.1.1 企業發展概況
15.1.2 經營效益分析
15.1.3 業務經營分析
15.1.4 財務狀況分析
15.1.5 核心競爭力分析
15.1.6 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15.2 企業B
15.2.1 企業發展概況
15.2.2 經營效益分析
15.2.3 業務經營分析
15.2.4 財務狀況分析
15.2.5 核心競爭力分析
15.2.6 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15.3 企業C
15.3.1 企業發展概況
15.3.2 經營效益分析
15.3.3 業務經營分析
15.3.4 財務狀況分析
15.3.5 核心競爭力分析
15.4 企業D
15.4.1 企業發展概況
15.4.2 經營效益分析
15.4.3 業務經營分析
15.4.4 財務狀況分析
15.4.5 核心競爭力分析
15.4.6 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15.5 企業E
15.5.1 企業發展概況
15.5.2 經營效益分析
15.5.3 業務經營分析
15.5.4 財務狀況分析
15.5.5 核心競爭力分析
15.5.6 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15.6 企業F
15.6.1 企業發展概況
15.6.2 經營效益分析
15.6.3 業務經營分析
15.6.4 財務狀況分析
15.6.5 核心競爭力分析
15.6.6 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15.7 其他
第16章:中國生態修復相關投資案例分析
16.1 蒙草生態生態環境治理及運營項目
16.1.1 項目基本概況
16.1.2 項目實施必要性
16.1.3 項目實施可行性
16.1.4 項目投資及效益測算
16.1.5 項目報批進展
16.2 文科園林通城縣城區河道生態治理PPP項目
16.2.1 項目基本情況
16.2.2 項目投資價值
16.2.3 資金需求測算
16.2.4 投資效益分析
16.2.5 項目報批進展
16.3 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項目投資案例分析
16.3.1 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山水林田湖
16.3.2 上海嘉北郊野公園土地綜合整治
16.3.3 湖北嘉魚縣官橋鎮國土綜合整治
16.3.4 浙江溫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16.3.5 山東省威海市華夏城礦山生態修復
16.3.6 安徽淮北市綠金湖采煤塌陷地治理
16.3.7 云南省昆明市大板橋礦山生態修復
16.3.8 河南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及開發利用
16.3.9 青島萊西礦山生態修復及開發利用
第17章:中國生態修復行業發展趨勢及研究結論
17.1 我國生態修復行業的發展趨勢
17.1.1 國家大力支持生態修復領域
17.1.2 生態修復行業市場空間大,企業向綜合型生態修復治理方向發展
17.1.3 推廣先進適用防治技術、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
17.1.4 生態地質調查服務于生態保護與修復領域,拓展了生態修復工作新內涵
17.2 2024-2030年中國生態修復行業預測分析
17.2.1 2024-2030年中國生態修復行業影響因素分析
17.2.2 2024-2030年中國生態修復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17.3 行業主要風險分析
17.4 中國生態修復行業進入壁壘分析
17.4.1 資質壁壘
17.4.2 資金壁壘
17.4.3 人才和技術壁壘
17.4.4 品牌壁壘
17.4.5 項目經驗壁壘
17.5 行業研究結論及建議
拔打普華有策全國統一客戶服務熱線:01089218002,24小時值班熱線杜經理:13911702652(微信同號),張老師:18610339331
點擊“在線訂購”進行報告訂購,我們的客服人員將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
發送郵件到puhua_policy@126.com;或13911702652@139.com,我們的客服人員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
您可直接下載“訂購協議”,或電話、微信致電我公司工作人員,由我公司工作人員以郵件或微信給您“訂購協議”;掃描件或快遞原件蓋章版
戶名: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開戶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復興路支行 賬號:1121 0301 0400 11817
任何客戶訂購普華有策產品,公司都將出具全額的正規增值稅發票。發票我們將以快遞形式及時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