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公用事業細分市場應用分析(附報告目錄)
1、智慧公用事業定義
公用事業是指具有各企業、事業單位和居民共享的基本特征的,服務于城市生產、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項事業的總稱,亦稱城市基礎設施或市政服務事業,隸屬于智慧城市范疇?!痘A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中對公用事業進行定義,其主要包含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市政工程等基礎設施領域生產、分配和供應及其他公共日常服務等。隨著數字化轉型、信息化改革的力量所推動,傳統的基礎建設與公用行業獲得物聯網與云計算的技術支撐。智慧公用事業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應用,主要集中于服務于民生領域的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公共安全、環保、交通等領域。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國智慧公用事業行業細分發展及投資戰略規劃報告》
2、智慧公用事業行業發展情況
公用事業是指具有各企業、事業單位和居民共享的基本特征的,服務于城市生產、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項事業的總稱。智慧公用事業隸屬于智慧城市范疇,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或創新意念,集成城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主要集中在服務于民生領域的供電、供水、供氣、供熱、交通、公共安全、環保等方面。
2018 年物聯網在全球智慧城市應用市場規模為 800 億美元,預計到 2023 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 2201 億美元,預測期(2018年-2023 年)內的年復合增長率為 22.5%。2018 年中國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為 200億美元左右,并將在 2018-2023 年保持近 14.2%的復合增長率,到 2023 年,中國智慧城市技術投資規模將達到 390 億美元。智慧城市的巨大市場需求也為智慧公用事業帶來了發展契機,智能流體傳感設備將微電腦控制技術、射頻基站通信技術、遠程有線(無線)通信技術等先進的技術應用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實現安全、可靠、節能的目標。其細分領域基本情況如下:
(1)智能電網領域
智能電網是電網的智能化應用,被稱為―電網 2.0”,其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絡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硬件設備、控制方法以及管理系統實現。智能電網涵蓋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環節,有利于清潔能源的大規模接入與利用,實現電網可靠安全和經濟高效的目標,對于調整我國能源結構、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根據賽迪研究報告表明,2018年中國智慧電力市場規模達到 2,250 億元,預計 2020 年將達到約 2,782 億元。智能電網是電力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電力智能化建設投資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隨著各種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通信、計算機、自動化等技術在電網中得到廣泛應用,并與傳統電力技術相互融合,大幅提升了電網的智能化水平。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的《國家電網智能化規劃總報告》,規劃 2009-2020 年國家電網智能化投資 3,841 億元,2016-2020 年是引領提升階段,將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本階段預計投資 1,750 億。
根據《南方電網―十三五‖智能電網發展規劃研究報告》,智能電網貫穿了電力系統各個環節,是推動能源革命的重要手段,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能源互聯網將互聯網技術、理念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市場需求領域深度融合,是智慧城市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十三五期間南方電網智能電網建設系統性工程預計投資超過 500 億元,將重點投向于智慧能源與能源物聯網、安全高效的輸變電、靈活可靠的配電、多樣互動的用電等領域的建設。
國家電網全面部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帶來廣泛投資機會。根據國家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大綱》,―泛在物聯‖是指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之間的信息連接和交互。―泛在電力物聯網‖將電力用戶及其設備,電網企業及其設備,發電企業及其設備,供應商及其設備,以及人和物連接起來,產生共享數據,為用戶、電網、發電、供應商和政府社會服務;以電網為樞紐,發揮平臺和共享作用,為全行業和更多市場主體發展創造更大機遇,提供價值服務。
“一帶一路”開拓出口市場,智能電網海外市場前景廣闊。2018 年 1 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8-2020 年)》,提出加強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在電力、電網和新能源等領域國際標準化合作,推動制定雙邊或多邊跨國電網互聯的國際組織標準,并在跨國聯網工程中應用。電網重點市場國家標準統一化趨勢,將為智能電網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及核心器件制造商開拓全球市場提供良好機遇。中東歐國家將成為新興市場中主要的智能電網潛力市場,到 2027 年,中歐和東歐 12 國智能電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86 億美元。
(2)智慧水務領域
智慧水務是水務行業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其核心理念是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智能設備實時感知水務企業生產、管網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對海量感知數據進行傳輸、存儲和處理,并基于統一融合和互聯互通的智慧化信息平臺,實現對大數據的智能分析,涵蓋原水、供水、節水、排水、污水處理及水資源回收利用的完整產業鏈,從而達到―智慧的狀態。2017年中國智慧水務投資規模達到201.7億元,預測未來三年將以 8%左右的速度增長,預計 2020 年投資規模將達到 256.9 億元。水務行業產值持續增長,智慧水務投資規模同步增長。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8年中國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資產總額達14,168.6億元,同比增長12.63%;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主營業務收入為 2,473.3 億元,同比增長了 5.04%;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共計實現利潤總額為 282.6 億元,同比增長 6.92%。受水務行業整合和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水務行業的信息化投資總額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各大型水務集團、地方水務公司大力推動智慧水務的建設工作,推進數據傳輸體系的信息化發展。
(3)智慧燃氣領域
智慧燃氣的核心是智能管網,其以傳統的城市輸氣管網為基礎,借助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技術等物聯網技術及各種軟硬件和傳感器單元,以信息通信平臺為支撐,實現―燃氣流、信息流、業務流‖高度一體化的現代燃氣系統。天燃氣普及推動智慧燃氣市場發展。2014 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我國將建立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長效機制,提出到 2020 年天然氣供應能力需達到 4,200 億立方米,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提高到 10%以上。隨著智慧燃氣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和天然氣管網建設速度加快,智能燃氣傳感器已成為燃氣行業的發展趨勢,燃氣管網的智能化改造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
(4)智慧供熱領域
智慧供熱行業主要采用自動控制、氣候補償、視頻監控、自動記錄、遠距離采集等技術,實現對熱源、換熱站、供熱系統、末端用戶的智能化、信息化、可視化調控,實現集中監控、氣候補償、按需供熱、能耗診斷分析和精細化自動調節。
(5)智慧消防領域
智慧消防是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最新技術,配合大數據、云計算、火警智能研判等專業應用,實現城市消防的智能化,其具有成本低、穩定性好、功耗低、安全性高等優勢,是智慧城市消防信息服務的數字化基礎。
我國消防行業市場潛力巨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面臨的火災隱患日益增多,消防安全規定愈加嚴格,消防行業市場需求巨大。2014 年修訂的《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建筑高度大于 100m 的住宅建筑,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建筑高度大于 54m、但不大于 100m 的住宅建筑,其公共部位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套內宜設置火災探測器;建筑高度不大于 54m 的高層住宅建筑,其公共部位宜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消防行業市場潛力巨大。行業政策推動智慧消防應用市場發展。智慧消防借助物聯網平臺,具備多功能集成能力,既可以完成重要消防場合的監控管理工作,還可實現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功能。
3、行業進入壁壘
(1)技術壁壘
智慧公用事業行業涉及眾多下游應用領域和傳感器、通信設備、應用系統軟件等多類型產品,需要多行業、多學科知識和技術的協同配合,需具備通信技術、微功率計量、信號處理技術、防護技術、傳感技術等技術實力,還需要擁有較強的底層協議、微操作系統、云計算、嵌入式軟件和應用平臺軟件開發能力,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產品在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很高,對于新成立的企業而言,由于不具備行業所需的技術與資質,且缺乏大批量生產所需的設備與經驗,新進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自主研發實現突破技術門檻,均需要較長的時間積累。企業需要儲備相應的技術經驗,以及持續研發創新的機制,才能夠在行業中立足并建立競爭優勢。
(2)資金壁壘
智慧公用事業行業是一個競爭較為激烈的高科技行業。首先,企業需要提高生產效率,并通過新增產線擴大生產規模以達到規模效應,從而降低成本;其次,當產品與技術尚未成熟前,公司為保持產品競爭力以及與下游企業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仍需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于產品的開發工作中;最后,由于公司下游客戶主要為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地方水務公司、燃氣公司等知名企業,通常存在客戶與發行人間合同約定的銷售回款賬期。行業內企業需要持續且大量的資金投入,對于體量較小的公司而言,難以具備相應的資金實力。
(3)資質壁壘
(4)系統服務壁壘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逐步成熟,物聯網應用領域不斷豐富與深化。行業內企業除具備傳統的智能傳感設備的研發與生產能力外,還需要具備綜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應用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管理與分析,提供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的系統服務能力。新進企業在達到一定規模之前難以隨著下游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和細化提供全面系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