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植入耗材細分市場規模分析(附報告目錄)
1、我國骨科植入耗材市場發展狀況
我國骨科植入耗材市場發展狀況骨科植入耗材植入人體內并用作取代或輔助治療受損傷的骨骼,由于價格高且為一次性使用,在市場中通常被歸入“高值耗材”。數據顯示,2019年骨科醫療器械約占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總規模的9.3%,是醫療器械領域較大的細分門類之一。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國骨科植入耗材市場專項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2019 年全球醫療器械子行業占比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研究中心
按產品用途劃分,骨科植入耗材主要包括脊柱類、創傷類(如骨板、骨釘等)、關節類(如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等)和其他。根據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數據,2013年至2018年,按收入計算,中國骨科植入耗材市場規模由人民幣117億元增長至人民幣25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7.14%;預計2023年增長至505億元,2019-2023年復合增長率在14.19%左右。
(1)脊柱類植入耗材2013至2018年,我國脊柱植入耗材市場的銷售收入由33億元增長至73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7.36%,高于骨科植入耗材的整體增速,是增長最快的骨科醫療器械細分市場.
以2018年的73億元為基數,預計至2023年脊柱類植入器械市場銷售額將達到146億元。根據德爾菲法判斷,五年復合增長率為14.9%。
(2)創傷類植入耗材2013至2018年,我國創傷類植入器械市場的銷售收入由38億元增長至77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4.82%,略低于骨科植入耗材市場的整體增速。創傷類產品的生產技術相對成熟,市場開發較充分,是目前我國骨科植入耗材市場最大的細分類別。
2、行業進入壁壘
3、行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1)國家政策支持
(2)老齡化趨勢加劇,骨科疾病發病率上升
(3)居民醫療支出提升和國家醫保覆蓋范圍增加推動就診意愿上升
4、脊柱類植入耗材產品的發展歷程
脊柱骨科的發展可追溯數百年歷史,現代脊柱骨外科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代表性事件有兩位法國骨科醫生Cotrel和Dubousset發明了CD技術(三維畸形矯正技術)、法國醫生Roy-Camille發明了椎弓根螺釘技術以及瑞士醫生Dick發明了內固定技術,這些劃時代技術的核心是通過植入內固定器械實現脊柱在三維空間內的矯形和固定,從此奠定了現代脊柱骨科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外科療法手段,如矯正、穩定、復位和重建等。此后,新材料的應用和固定器械的設計優化使得內固定器械運用于越來越廣泛的手術之中。材料應用上,早期的脊柱內固定系統主要以不銹鋼材料為主,90年代以后鈦合金材料開始被廣泛運用,2010年以后鈷鉻鉬合金也被逐步應用于連接棒等部分內固定組件;設計上,早期脊柱內固定器主要為胸腰椎后路內固定器,隨著醫生對脊柱疾病理解的不斷深化,臨床上對不同細分病種的專用器械的需求不斷上升,對內固定器械的設計提出更高要求。以胸腰椎脊柱內固定系統為例,目前市場上最先進產品除實現普通脊柱內固定外,還能夠同時實現脊柱矯正、重度畸形矯正、脊柱腫瘤治療、青少年/幼年脊柱矯正等功能。
發展至今,脊柱類植入物主流產品主要為兩大類,一類為由接骨板、固定棒、螺釘等單獨或組合而成的脊柱內固定系統,另一類為椎間融合器。脊柱骨科領域發展到今天相對比較成熟,新技術新療法不斷涌現,疾病診斷、治療和評估手段逐步提高。脊柱外科未來發展趨勢是手術的精準化、微創化和智能化,然而對于老年脊柱疾病,脊柱疼痛,脊柱功能性障礙,脊柱骨質疏松,失穩以及脊柱醫源性退變等脊柱疾病,臨床治療方法尚未形成共識。對新疾病的認識催生新的療法需求,療法創新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因此,骨科植入物行業的發展依賴于骨科臨床領域的創新,而脊柱骨科新技術的出現主要來源于臨床醫生對脊柱疾病更深入的發現和理解,對疾病種類、部位、病源和進展更精細的劃分,對現有療法效果和風險的評估,對提高手術操作體驗和病人長期綜合治療效果的追求。
5、脊柱主要疾病及病人規模
脊柱主要疾病脊柱為人體內最為重要的骨組織結構,承擔支撐軀干、保護內臟及脊髓和驅動身體運動的功能。脊柱疾病種類眾多,多發病主要有脊柱側彎、兒童先天脊柱畸形、成人退變性脊柱畸形、退變性脊柱滑脫、退變性椎間盤和坐骨神經疾病、脊柱骨折、脊柱腫瘤、脊柱感染,頸椎病和老年脊柱疾病如退變性椎管狹窄和骨質酥松型壓縮性骨折等等,給病患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臨床上,脊柱疾病主要分為退變性脊柱疾病、脊柱創傷和腫瘤、脊柱畸形。
A、退變性脊柱疾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頸腰綜合征、慢性腰背痛等)脊柱根據其結構特點與位置,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無論是脊柱的何種節段,良好的椎間盤與兩側椎板關節突是脊柱保證活動性的重要前提。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上述關節由于異常應力分布、無菌性炎癥、外源性損傷等因素,其正常結構發生改變,引起脊柱退變性疾病發生。而伴隨著相應結構不斷退變,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的后縱韌帶與黃韌帶進一步壓迫脊髓與神經根,從而導致脊柱退變性疾病不斷惡化以及相應臨床癥狀的發生。目前退變性脊柱疾病已經成為脊柱疾病中的最常見病種。
頸椎是人體最容易發生退變性疾病的區域。頸椎退變性疾病從20歲左右開始發生,其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40歲至49歲人群中50%以上可見頸椎影像學退變;而60歲以上人群幾乎100%都發生了頸椎退變性病變。頸椎退變早期沒有癥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退變日積月累,最終發展成骨刺、椎間盤突出等結構性改變,這種結構性改變對神經系統形成壓迫進而造成患者頭痛、頭暈、肩膀痛及手指麻木等癥狀。數據顯示,頸椎病的患病率根據職業不同呈現較大差異,大學教職工為10.8%,機關人員為27.3%,白領人群為33.9%,公務員為54.8%。腰間盤突出癥也是退變性脊柱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病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變性改變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逐漸改變,長期伏案工作、久坐、長時間駕車等不良習慣使得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逐漸升高,同時發病人群也逐漸年輕化。衛健委數據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疾病患者出院人數近幾年快速增長,2017年出院人數高達73萬人,增長率為12.7%,其中縣級醫院的出院人數占比持續提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腰椎間盤突出治療需求的快速提升,尤其是基層患者的需求更為旺盛。
B、脊柱創傷和腫瘤脊柱創傷主要包括壓縮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和腰椎峽部裂造成的椎體滑脫。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松性骨折中最常見的類型,系由于脊柱骨骼壓縮而發生的骨折,大多數壓縮性骨折發生在骨質減弱的椎骨中且多發生在老年人中,這種情況是由骨質疏松癥或其他骨質減弱性疾病導致的。當骨骼退化到一定程度時,骨骼就會發生骨折,這時骨骼在日常活動中不能再支撐脊柱。長期來看,中國老齡化持續加重,2018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5億,預計2035年將超過4億。老年人作為椎體骨折的高發人群,椎體骨折患者將伴隨老年人口增長而持續增加,預計2025年中國椎體壓縮骨折新發病人數量將超過300萬,2035年將超過4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