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行業競爭日益加劇與行業發展影響分析(附報告目錄)
1、絲綢行業競爭日益加劇
由于行業內部宏觀調控不力,各地盲目建廠,各種鄉鎮小型繅絲廠、絲織廠遍地開花,低水平重復投入,導致加工生產能力嚴重過剩,而原料供給相對不足。各新建小廠由于技術、管理水平不高,消耗了好繭卻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絲綢產品,而一些大中型骨干企業卻因原料不足或購進了質次價高的原料而導致成本增加,產品質量下降,從而造成企業效益降低。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0-2026中國繭絲綢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
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培育自主品牌,但目前我國絲綢企業仍存在生產規模小,集中度低,市場競爭力、抗擊風險能力弱的總體特征。我國的絲綢企業總體生產技術裝備落后;產品的生產主要還是以原料性生產為主;產品的開發能力弱,品牌建設落后,配套的企業組織、管理也相應落后。與此同時世界絲綢業競爭加劇,對我國帶來了劇烈的挑戰和沖擊。
近幾十年來,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了打破我國繭絲綢行業在國際上主導局面,有計劃地把資金和技術投向了可能成為我國競爭對手的國家。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銀行、歐盟以及日、韓、法等國家在資金、技術上大力支持印度、泰國、越南、巴西、甚至尼泊爾等國家蠶絲業的發展。目前,巴西發展起來的高品位絲在歐洲有著很強的競爭優勢,而已經形成獨特風格的印度絲綢和泰國絲綢以及越南的低價生絲也具備了與我國抗衡的實力。加之其他東南亞國家,部分非洲國家和獨聯體國家致力于蠶絲業的發展,全球絲綢原料供應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競爭日益加劇。
此外,由于蠶絲纖維產品具有易皺、易縮的弱點,至今還沒有研發出能在國際上有著重大影響和對世界絲綢業發展有突破性作用的產品,因此隨著世界紡織科技的飛速發展,化纖仿真技術的不斷突破,繭絲綢行業在應對國際競爭環境的同時,還要面臨其他纖維制品在服用性能和價位上的雙重競爭。
2、進入絲綢行業阻礙因素
絲綢行業在我國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近些年來,先進工藝和技術正在逐步向該行業滲透,產品的技術含量逐步增加,進入該行業的主要進入因素包括:
(1)技術和人才因素
絲綢產品對生產工藝的要求非常嚴格,同樣的原料、同樣的設備、不同的生產工藝,產品質量相差會很大,此外,生產工藝各個環節中流程管理及操作工人的經驗非常重要,也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的品質。因此,要想進入本行業,企業需要有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和工藝技術的工人和管理人員,而這類人才多是在企業中多年培養形成,對企業有相當的忠誠度,要想在人才市場上直接招聘到該類人才較難,形成了較高的技術和人才的壁壘。
(2)資金因素
絲綢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建設廠房,購買機器設備,人員工資占成本的比率較高;同時行業的國際銷售渠道和網絡的建設也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和人力,而且需要長期的維護;品牌的建立也需要投入較大資金進行長期的投入和維護,擬進入者如沒有很強的資金實力,將無法進入該行業,較高的資金需求使新進入者面臨一定的資金壁壘。
(3)品牌因素
近年來,我國絲綢行業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推動技術進步,大力開發新產品,拓展絲綢消費領域,使行業出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市場供應充裕,國內外市場需求旺盛。由于絲綢產品多用于高端服裝服飾及家紡用品中,面對的客戶為市場的中高端客戶,而中高端客戶對產品品牌的敏感度較高,購買時會更趨向于選擇知名品牌的產品,而品牌的建立需要長期的投入和維護,使先進入者擁有較大的優勢。
(4)渠道和客戶資源因素
穩定的客戶群體成為行業準入的關鍵因素,企業想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擁有一批穩定的優質客戶,建立一個成熟的國際銷售網絡。成熟的客戶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開發和培育,需要與客戶保持長久的友好的誠實信用的合作關系,企業進行市場開發,建立自己的國際銷售網絡,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成本很高,而維護成本相對較低,對于擬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特別是中小生產企業來說是很困難或是不經濟的。一旦企業和國際的大客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新進入的企業很難奪其市場份額,同時客戶的積累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培育,先進入的企業就有較大的優勢,建立了較高的市場進入壁壘。
2、行業發展的影響
(1)有利
a、我國消費升級,需求旺盛
從國內看,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中高端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紡織品消費結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絲綢消費市場前景看好,繅絲絹紡準產證、鮮繭收購資格認定制度先后取消,行業競爭將更加充分,市場化水平有望進一步提高。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衣著材料向蠶絲等天然纖維的回歸成為趨勢,繭絲綢行業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以及絲綢制品天然舒適的特征將進一步滿足新型消費需求,相信在國家“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指導下,在穩定的外貿政策支持下,經過各部門的大力配合,我國繭絲綢將繼續較快平穩地發展。
b、全球絲綢規模占比提升
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包括絲綢在內的紡織品服裝市場規模仍繼續增長。發達經濟體仍是絲綢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新興經濟體購買力提升,有利于擴大國際絲綢消費需求,“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將提升絲綢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認知度和美譽度,拓展我國繭絲綢產業國際市場發展空間。
c、我國絲綢行業產業鏈配套完整,人力資源充足
絲綢是我國傳統產業,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我國絲綢行業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植桑養蠶到繅絲、織綢、服裝及其他絲綢制成品的加工,形成了上下游銜接和配套生產,另外我國的人力資源充足,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絲綢產業來說,形成較大的優勢。
d、我國在絲綢原料上的壟斷地位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從事種桑,育蠶、繅絲、織綢的國家,我國人民歷來重視絲綢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絲綢行業取得了快速發展,養蠶業是勞動密集型飼養業,要花費大量時間,加上種桑需要大量土地,而且養蠶對氣候要求比較嚴格,所以并不是所有國家都適合養蠶,這造成了世界上絲綢原料的稀缺性,獨特的地理環境使我國具備了植桑養蠶的所有條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原料出口國。
(2)不利
a、原材料生絲的價格不穩定
由于蠶絲的產量容易受到氣候、自然災害、國家政策等多個因素的影響,生絲價格容易產生波動,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對導致了絲綢產品價格的波動,而絲綢商品的價格彈性較大,所以當生絲價格波動較大時,絲綢貿易企業會難以應對,國外客商也不得不減少訂單,以降低風險。
b、國外競爭對手實力提升,國內持續面臨考驗
從國際看,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態勢將維持較長一段時間,“快時尚”潮流持續蔓延,化纖、棉、毛等替代品強勢發展。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國加大絲綢行業政府投入和吸引外資的力度,與我國絲綢業競爭日益加劇,絲綢商品出口難度加大。部分國家貨幣競爭性貶值,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國繭絲綢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從國內看,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供求關系趨緊,成本持續攀升,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繭絲綢產業傳統比較優勢明顯弱化。桑蠶生產基礎薄弱的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絲綢生產技術與裝備研發相對滯后,產品設計與品牌建設能力不強,繭絲綢企業提質增效仍面臨嚴峻考驗。
c、人民幣匯率的波動
我國絲綢行業的市場多在海外,產品主要以美元計價,整個行業對外貿的依賴度較大,我國實行一覽子貨幣及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后,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出口企業遭受了較大的利潤損失,如果未來人民幣匯率一直處升值趨勢,那么對行業的發展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