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年:污廢水處理行業現狀、趨勢與競爭格局解析
1、污廢水處理行業簡介
污廢水處理行業是環保行業的子行業,涉及水資源保護、水體凈化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即通過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手段,去除或減少水體水中的懸浮固體、有機物污染物、病原菌等污染物,對水質進行調整和改善,實現特定排放目標。同時對水體進一步深度處理后用作再生水替代常規水資源,用于工業生產、市政雜用、居民生活、生態補水、農業灌溉、回灌地下水等,并從污水中提取其他資源和能源。根據污廢水來源不同,污廢水處理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市政污水處理、工業污水處理。
從污廢水處理行業產業鏈上下游來看,污廢水處理上游主要包括廢水處理設備及藥劑、材料的生產制造等。中游則為污廢水處理系統、設施的建設,污水處理設備、系統的運行維護等。污廢水處理行業下游則是廢水處理末端市場,主要包括中水回用、污泥處理以及污水排放其他相關服務。
污廢水處理行業產業鏈示意圖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2、我國污廢水處理行業發展歷程
我國污廢水治理行業的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隨著經濟的改革開放,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污水排放量劇增,我國開始重視污水處理問題。1984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確立了污廢水處理的基本標準和要求,污水處理行業初見雛形。進入90年代后,隨著《水污染防治法》的頒布,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開始規模化,至1999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增至402座,年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135,532萬m3。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水平提升,發展與水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問題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國家環境保護政策逐步加強,相繼出臺一系列水資源保護及水污染防治法規、政策,全面加強全國污廢水處理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我國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及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制定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行動(2023—2025年)》,我國將持續提升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水平,加快補齊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能力缺口,穩步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實現環境基礎設施處理處置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00萬m3/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4.5萬公里,新建、改建和擴建再生水生產能力不少于1000萬m3/日。
可以預見,穩定的產業政策激勵疊加在綠色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釋放的下游市場需求潛力,將共同促進污廢水處理行業蓬勃發展。
3、我國污廢水處理行業下游領域現狀
(1)工業污水處理領域
工業污水源于工業生產,含多種污染物,比生活污水污染負荷大、成分復雜且具行業特性,處理難度高。我國工業門類全、用水規模大、污水排量多,治理難度大。
我國秉持治水思路,倡導工業節水,推進廢水循環利用,2021年12月六部委印發方案,明確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目標,及各重點行業提升要求,還將推廣裝備技術工藝,研究關鍵技術。
未來,因環保意識增強、政策推動,節水要求更高、廢水排放標準趨嚴,造紙與食品制造領域高難度污廢水治理及排污技術改造需求將增加,為污廢水處理市場拓展成長空間。
(2)市政污水處理領域
市政污水即生活污水,含多種有機物與大量病原微生物,有機物易分解致腐敗惡臭,還為病菌繁殖供營養源,有公共衛生風險,需處理達標后排放。我國政府大力投建污廢水處理設施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截至2022年,市級、縣級污水處理率較高,提升空間有限,但建制鎮、鄉及以下區域處理率低,存在收運處置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按相關實施方案,到2025年建制鎮建成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能力要明顯提升。對比發展目標,我國村鎮污廢水處理能力與設施保有量有缺口,在政策推動下,未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項目會增多,為市政污水處理產業帶來新增量。
4、污廢水處理行業發展趨勢
(1)環保產品向標準化、成套化、裝備化方向發展,水處理工程呈現工程產品化趨勢
在“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中國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并朝標準化、成套化、裝備化方向邁進,污廢水處理行業及其產品亦如此。產品標準化可提升通用性與互換性,部分有研發及項目實施經驗的企業通過創新,將污廢水處理工程項目各環節轉化為高度集成化、標準化的可復用流程與產品,以提效降本。未來,隨著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擴大,水處理工程產品化將持續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2)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污廢水處理設施運維過程自動化與數字化水平提升
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化技術助力污廢水處理設施運維走向自動化、數字化。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利用自動化控制系統、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實時監控污水處理關鍵參數,實現優化調節與預測性維護,提高處理效率與穩定性,減少人力依賴及成本、錯誤率。引入數字化管理平臺后,運維人員能遠程獲取分析運行數據,及時處理故障,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系統穩定性與效能。
(3)市場化程度加深,社會資本參與加強
近年來,隨著政府和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持續提高,環保行業逐步走向市場化和專業化。自2014年開始,政府不斷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污廢水處理領域參與各類項目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通過規范投融資體系,完善價格機制,進一步帶動民營企業參與污水治理項目的積極性。社會資本進入污廢水處理行業,有效緩解地方政府的融資壓力的同時,也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增大了行業市場空間。引入社會資本方也可提高市政基礎設施運營效率,通過市場機制提升污廢水處理設施運營服務水平和專業化程度。
(4)資源化利用、園區化協同處理成為治污項目建設新模式
依據發改委等十部委發布的《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通過相關手段,到2035年要形成多領域污水資源化利用格局。當前,不少省市推動工業園區污廢水統一治理,促使工業廢水處理服務向系統化治理轉變,各地政府也在探索產城融合,拓展新模式。未來隨著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及處理循環利用模式創新,污水治理市場將有廣闊發展空間。
5、污廢水處理行業競爭格局
水污染治理行業子行業和細分市場眾多,且行業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造成參與競爭的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普遍偏小,行業市場集中度不高。大多數企業受技術和資金實力的制約,只能從事技術含量較低、投資規模較小的業務,競爭力較弱。目前,行業內缺乏具有顯著影響力的行業領導者。
隨著國家鼓勵和支持政策的陸續出臺,使更多的投資者進入水處理領域,推動并加快了水污染治理行業的市場化進程,促使行業體制、機制逐步與國際接軌,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市場參與者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低技術含量的水處理服務商將難以適應市場需求而被淘汰,行業集中度將逐步提升。
6、行業進入壁壘
污廢水處理行業主要壁壘構成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
《2025-2031年污廢水處理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涵蓋行業全球及中國發展概況、供需數據、市場規模,產業政策/規劃、相關技術/專利、競爭格局、上游原料情況、下游主要應用市場需求規模及前景、區域結構、市場集中度、重點企業/玩家,企業占有率、行業特征、驅動因素、市場前景預測,投資策略、主要壁壘構成、相關風險等內容。同時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還提供市場專項調研項目、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咨詢、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精特新小巨人認證、市場占有率報告、十五五規劃、項目后評價報告、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認證、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服務。(PHPOLICY:G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