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系全球乙肝病毒中高度流行區,用藥市場規模大(附報告目錄)
1、慢性乙肝疾病感染者數量
(1)慢性乙肝疾病概述
I.慢性乙肝病毒的全球流行病學及慢性乙肝的主要危害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以下簡稱“慢性乙肝”)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以下簡稱“乙肝病毒”)持續感染引起的肝臟慢性炎癥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約2.4億人為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中國系全球乙肝病毒中高度流行區。根據2006年全國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1~59歲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攜帶率為7.18%。據此推算,我國現有慢性乙肝感染者約9300萬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約2000萬例。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中國乙肝用藥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慢性乙肝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A.感染慢性乙肝會大幅增加未來罹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現有研究表明,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情況下,慢性乙肝患者5年肝癌發生率超過13.30%,而肝癌5年生存率僅為10.1%,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臨床上,將持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超過6個月仍未清除者稱為慢性乙肝感染者,在慢性乙肝感染者中,肝功能正常、沒有相應的肝炎癥狀的感染者稱為慢性乙肝攜帶者,肝功能異常、出現相應的肝炎癥狀和體征的感染者稱為慢性乙肝患者。
B.除大幅增加未來罹患肝硬化和肝癌風險外,慢性乙肝患者通常還會出現身體乏力,消化道不適,肝區疼痛等臨床癥狀,部分病人進展為肝纖維化后將有較大的風險發展為肝硬化并將可能喪失勞動能力,另外慢乙肝患者也會增加罹患結直腸癌、胰腺癌、腎癌等癌癥的風險,上述病癥極大地影響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
C.慢性乙肝患者,尤其是大三陽患者存在一定的感染性,主要通過血液、破損皮膚和粘膜、母嬰、性接觸等方式傳播。雖然上述感染性均可通過有效手段進行防范或阻斷,但由于社會大眾及大部分患者自身對慢性乙肝的認知并不充分,由于對傳播途徑等方面的誤解造成了社會上對上述患者人群的“隱性歧視”,對患者的就業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II.乙肝病毒病原學及乙型肝炎自然史和發病機制
乙肝病毒(HBV)屬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組長約3.2kb,為部分雙鏈環狀DNA,其基因組編碼HBsAg、HBcAg、HBeAg、病毒多聚酶和HBx蛋白等。近來研究發現,乙肝病毒通過與肝細胞膜上的細胞受體20的結合感染正常的肝細胞?,F有研究表明,乙肝病毒并不會直接損傷人體肝細胞。正常肝細胞受乙肝病毒感染后在細胞核內會形成ccc DNA,受感染的肝細胞以其為“復制模版”,成為乙肝病毒復制的“工廠”,不斷產生新的乙肝病毒和ccc DNA,并感染更多的正常肝細胞,現有藥物無法定向清除細胞核內的ccc DNA。若免疫系統無法清除受感染肝細胞,ccc DNA將長期存在于受感染肝細胞中并不斷進行復制,這也是慢性乙肝難以完全治愈的根本原因。
在復制過程中,除了形成ccc DNA外,受感染肝細胞還不斷地表達出一系列特定蛋白質,上述蛋白質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為抗原(包括HBeAg(e抗原)、HBsAg(表面抗原)等),人體免疫系統會啟動清除抗原的機制,并不斷攻擊產生抗原的受感染肝細胞甚至正常的肝細胞,導致肝臟發生炎癥。通常而言,在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情況下,患者體內已有大量的受感染肝細胞,并持續不斷有正常的肝細胞受到感染,而HBeAg、HBsAg等抗原還會通過進一步抑制人體免疫系統中相關免疫細胞的功能,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應答強度。上述過程導致人體的免疫系統難以及時、有效、全面地清除受感染肝細胞,造成肝臟炎癥的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患者發生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的年發生率為2%-10%,代償期肝硬化進展為肝功能失代償的年發生率為3%~5%,失代償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僅為14%~35%。此外,非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感染者的肝癌年發生率達到0.5%-1.0%,肝硬化患者肝癌年發生率則高達3%-6%,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10.1%。上述從慢性乙肝發展為肝硬化,再到肝癌的過程,被形象地稱為“乙肝三部曲”。
乙肝進展情況示意圖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研究中心
近年來,癌癥已成為重要致死原因,而肝癌是主要的癌癥種類之一:2015年,全球有85.4萬例肝癌新病例和81萬例死亡病例,中國的肝癌發病率占所有癌癥發病率第4位,死亡率居于第3位。乙肝病毒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等末端肝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分別有30%和45%比例的肝硬化和肝癌源自乙肝病毒感染,而中國的上述比例更是高達60%和80%。
(2)慢性乙肝的檢測指標及抗病毒治療目標
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征求意見稿)的“治療目標”章節中,不再提及基本的治療終點和滿意的治療終點,僅強調針對部分適合的患者,應追求臨床治愈。對比兩版防治指南中,上述治療目標的調整,說明臨床治愈已逐漸成為一線治療中追求的核心治療終點。
(3)兩類抗病毒治療藥物情況
A、慢性乙肝抗病毒藥物介紹
目前,慢性乙肝抗病毒藥物主要包括核苷(酸)類藥物和干擾素類藥物。其中,聚乙二醇干擾素α(Peg IFNα)(通常也被稱為“長效干擾素”,特寶生物產品派格賓即為一種聚乙二醇干擾素α藥物)、恩替卡韋(ETV)、替諾福韋酯(TDF)、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系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版、2019年版征求意見稿)推薦的一線臨床用藥,歐美的權威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薦意見與我國防治指南類似。其中,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系2019年版指南(征求意見稿)新增的推薦藥物,與替諾福韋酯(TDF)相比,該藥物改善了長期服用替諾福韋酯(TDF)可能對腎臟和骨密度造成損傷的問題,但治療效果并未出現顯著差異。
B、兩類抗病毒藥物作用機制情況結合感染乙肝病毒過程,為了實現延緩和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風險,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療核心機制應包括:
機制1:抑制乙肝病毒復制強度,降低正常肝細胞進一步感染的風險;
機制2:盡可能清除體內受感染的肝細胞,降低ccc DNA表達水平,降低惡化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